2024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日前顺利闭幕,大会聚焦文化科技、数字内容、融合业态与传统业态转型提升四大热点投资领域,吸引了800多家投资机构和企业参会,最终达成意向合作及投资签约金额超过56亿元,签约企业52家,较去年大幅增长。
当前,大数据、算力、人工智能等新型生产要素正引领文化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在这场“文化+科技+金融”融合交汇的大会上,还有一个关键词被频频提及:微短剧。
这并非空穴来风。
近日,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
白皮书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已超过全年总票房收入预计为470亿元的内地电影。预计到2027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且呈稳步增长态势。
万众瞩目、全民参与的微短剧,拥有着更多的市场规模,更快的成长速度,更广的潜在市场,和更大的盈利空间。
文投大会上,各大科技文化企业济济一堂,微短剧编剧、微短剧拍摄、微短剧剪辑、微短剧翻译、微短剧互动……“AI+微短剧”,在大湾区究竟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插上AI的翅膀,微短剧全流程降本增效
“我始终认为,艺术、美术和哲学是人类作为智慧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内容为王,未来的精品微短剧,重点不在于那个巴掌什么时候落下。”重庆达瓦合志影像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达瓦科技”)联合创始人高岩在文投大会上分享道。
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高岩穿着马甲棉服,尚且带着早晨从北京赶来的寒气。偶有几声咳嗽,但也无法掩盖他对短剧事业的满腔热情,以及希望找到更多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满心期待。“目前,我们重庆的永川片场对于精品横屏短剧制作方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协同永川当地公司给予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全制片流程服务提供吃住行、服化道。另外,在云谷基金的加持下,既有资本,又有技术,还有场景。”高岩认为,来到永川片场的短剧制作方,可以真正做到“带着剧本来,拿着成片走”。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整体规划建设且不单独规划实景建设的科技片场,达瓦科技以“影视工业化+影视工匠”为发展思路,以虚拟拍摄技术为核心,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科技影棚。其高精尖的LED虚拟拍摄系统、XR扩展现实系统和Vicon动作捕捉系统已协助拍摄20余部作品,聚集企业120家、带动就业4000余人,引进剧组团队3300余人。
“我们非常欢迎湾区的制作人和关联方来到重庆,来到永川,来看看我们的拍摄基地,来和我们开展更加深度的合作。”高岩认为,湾区有非常多的制作方,剧本也质量更高,很希望以后能有更密切的合作。
“精品短剧的投资体量将会越来越大。” 高岩透露,目前达瓦科技片场一期的产能是每月750万元左右。二期建成后,考虑精品短剧投资体量不断增加的趋势,月产能将有望达到2000万元左右。
除了横屏微短剧的精益求精,闯进素材生成、视频剪辑与内容制造的AI技术,将短剧制作的效率提高了无数倍。
北京生数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副总裁樊家睿如此介绍Vidu大模型助力之下的短剧制作效率:“30个人的团队在3个月内制作的工作量,生数科技的Vidu大模型可以通过1.5个人在2天之内把所有的素材生成完毕,并通过三天的时间剪辑成功。大大提升效率,缩短制作周期。”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短剧AI编剧的语料筹备也在进行中。据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邱章红教授正在进行大模型赋能影视剧本的写作研究。在研发的全新一代智能微短剧自动写作平台上,9分钟之内,可以生成40集、约6万字的剧本,能够承担职业编剧80%以上的工作。
八仙过“海”的微短剧,AI带领走向增量市场
科技赋能之后,扬帆出海也有了新的动力源。
“短剧出海市场空间至少是国内市场的7-12倍。”香港光盒动力科技公司(简称“光盒动力”)CMO梁剑认为,出海短剧正朝着百亿美元级蓝海市场跃升。截至2024年3月,过去一年全球短剧APP用户时长增长了16倍。国海证券研报指出,采用短剧DAU*ARPPU测算得到,长期海外短剧市场规模在144~648亿美元区间。
“大家玩短剧,其实和文化出海一样,都是走向增量市场。”广东茉莉数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邓梦指出,中国的文化企业出海,是在“做加法”。
面对这个广阔的蓝海市场,优质内容的本身是科技赋能的基底。
“短剧出海,光靠流量明星不够,优质的内容更容易被传播,当然我们运营的加持也很重要。”深圳市酷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曹蕊认为。
而在优质内容之上,AI技术给短剧的二创和翻译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
拓元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FO寇锦玮表示,在多媒体时代,生成式AI的运用将极大降低知识文化创作者制作视频的难度和成本,使创作者回归核心价值,助力优质文化内容的生成和传播。该公司旗下的元分身平台,通过多模态AIGC与互动技术,可以打造媲美真人的AI数字人。这意味着,“在当下火爆的微短剧领域,如果一部微短剧拍完后比较火,可以使用我们的元分身平台,不用把演员找回来重新拍,就可以把一些内容、动作包括台词换掉,可以二创、可以翻译成海外语言,直接出海。”
广州趣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投资部负责人张人勇介绍的Mask GCT语音大模型,可以调整长度、语速和情绪,打造更精细可控的声音输出和翻译。他认为,将Mask GCT语音大模型运用到短剧和影视剧优质的声音克隆和翻译上,可以助力文化出海。趣丸也涉足了短剧赛道,据张人勇介绍,趣丸参与设计的《第六只醒狮》微短剧入选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四批推荐剧目。
除了雄姿勃发的备赛选手,在海外赛道,也早已有前瞻者早早“抢跑”。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见到鹍鹏的时候,他正在和几位投资人密切地讨论着资金的流动和未来可能的合作。“稍等一下。” 互影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鹍鹏礼貌地回应,“现场的气氛太热烈了,很多我们的上下游企业和潜在的投资伙伴都在现场,我现在对我们回国发展非常有信心。”
“当前我们的主要业务都在海外,是时候考虑国内市场的落地了。” 鹍鹏透露。互影科技的鹍鹏试图建立一个高交互、强个性化的多点触控时代,屏里屏外的界限被打破,观众也可以参与内容生成。这种强互动的内容体验,将在影视、游戏、短剧、MCN等应用层面落地。
为了实现可交互,互影科技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编辑器能够将数百万人实时发布的弹幕、点赞、付费等行为抓取到云端,向不同平台推流,实现高并发、跨平台、跨终端、跨编辑器的百万人在线互动。
“原本只是看一看,如今更想试一试。” 鹍鹏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透露,自己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本活力、创新热土非常期待,有计划未来考虑在广州落地子公司。
湾区活化产业全链路的落地打造
“试一试”的胆量,来自于湾区的一片大好的创新沃土。政策扶持和风潮引领之下,扬帆出海的文化影视科技相关企业扎堆出现在大湾区。
“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我们就选择落户在南沙,也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魄力和诚意,给予我们创业团队全方位的支持。所以二次创业的时候,我们义无反顾地扎根南沙。” 广州宸境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曹田甜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说,作为底层的通用平台技术,空间计算有无穷的可能性,能够赋能元宇宙、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文旅产业等几大万亿级市场,也包括当前大热的短剧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为抢抓短剧出海机遇,光盒动力目前正打造短剧全链路服务。”梁剑介绍,目前公司已出品数部精品海外短剧,出海短剧承制业务覆盖北美、东南亚、韩国、法国等地区。通过本地达人招募和运营搭建,企业已孵化TikTok美区达人公会,现签约TikTok达人1500+,总粉丝量突破8000万+,拥有完善的达人库,可为跨境卖家提供专业的海外素材拍摄及海外网红营销服务,助力中国短剧出海。
全链路的打造,需要更多的合作。而合作的机会,频频诞生在活跃的湾区。
“怎么样可以把我们海外制作的内容搬到国内?在大湾区某个城市,可以找一个能够打造国际化场景的数字基地,能够实现不用在海外拍摄的场景和服务,这样可以大大高效地提高我们的产能。”光盒动力总经理詹卓安想要利用AI大模型技术推动湾区的离岸数字文化基地建设,推动大湾区在中国短剧出海行业的势能。
“如果在湾区建设更适合拍摄短剧的国际化基地,境外的演员来这里提高我们的产能,我们也可以提供就业机会,这是一个双向赋能的交流。同时,我也非常希望能有更加优秀的后期团队进驻湾区,合作降本增效。”
而为了更好地孵化内容抱团出海,广东普星达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刚2020年在广州建了全国首家纪实视听产业为主的内容产业园——广州数字技术视听产业园,希望在园区内外构建一个纪实短片产业的生态圈,并与爱奇艺、腾讯、广州读书馆等构建圈层,“我们是希望孵化了一批内容后集中出海。”陈刚表示。
“如果说广东的文化出海才刚兴起,而制造出海已经走过了20多年,广东本身就有出海基因,产品、制造、科技都走出去了,沿着这条路,文化出海会简单得多。”利亚德集团总裁、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波这一番话,道出了大湾区引领中国微短剧出海背后的产业链实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东方财富网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m.ylfx.com/qukuailian/25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