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区块链

【西街观察】货币政策并没有“失灵”

当前,货币政策并未“失灵”,反而正是提振内需、稳定经济的关键所在。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其中,“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一系列提法,传递出明显的积极信号。

在宽松预期再起的当前,也有人担心,宽松货币越来越难刺激居民和企业增加信贷和投资,面临着“流动性陷阱”。但这样的情景并不适用于中国。

尽管当前中国已进入降息通道,但利率水平并未降低到接近零的极低水平,货币政策依旧留有足够的操作空间。这意味着,当经济需要更多动力时,货币政策可以迅速调整利率,为经济注入活力。

更为难得的是,中国的利率形成机制在逐步市场化,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也在增强,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更加顺畅,政策效果更加显著。

而中国的储蓄率较高,并不等同于“流动性陷阱”中的货币沉淀高。随着中国经济前景的持续向好和预期的扭转,居民和企业将更有可能将部分储蓄转化为消费和投资,从而推动经济的良性循环。

当然,我们需要正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牵住有效需求不足这个“牛鼻子”。而货币宽松能够解决相当一部分内需偏弱问题。

在中国,资产定价的锚定在于内需,而内需的波动又深受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因此,在当前楼市与股市急需企稳的关键时刻,依旧需要货币政策的适时介入。

可以看到,今年以来,货币政策一直超前发力,不仅在总量上出击,也在结构上下功夫。从房地产市场的回暖到资本市场的活跃表现,货币政策的成效已经初露端倪。无论是核心城市商品房交易的活跃,还是纯商贷占比的提高,都充分证明了降息政策的积极作用。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回升,更体现了投资者信心的增强。

未来,货币政策的空间将进一步打开。在“适度宽松”的取向下,明年更大力度的降准降息以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扩大使用,都将持续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针对性。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信贷的扩张对于提振内需的重要性。只有当居民、企业和政府的口袋里的钱变多了,支出和收入才能同步增长,盈利和投资才能跟得上节奏。

此外,央行的作为或不仅局限于降准降息,在“丰富政策工具箱”的努力下,不能忽视其作为“超常规政策”具体执行者的可能性。

货币政策的发力并非孤军奋战。财政政策的更加积极,也是提振内需不可或缺的一环。降低宏观杠杆率、减轻债务压力,也将扭转“过紧日子”的预期。

当然,解决当下经济问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市场、企业和家庭等多方面的长期努力。但短期之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双发力,属于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

北京商报评论员 岳品瑜

来源:新浪

作者:北京商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m.ylfx.com/qukuailian/28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