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商讯

遇见小面的“苦生意”:年入11亿,每单赚1块4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定焦(ID:dingjiaoone),作者:金玙璠,编辑:魏佳,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港股IPO热潮来了,曾被资本冷落的中式面馆也“支棱”起来了。

4月15日,连锁面馆品牌遇见小面带着“380家门店、11.5亿年营收”的招股书,叩响了港交所的大门。

沉寂两年的中式面馆赛道因此重回聚光灯下。2021年,六大面馆新贵(和府捞面、五爷拌面、陈香贵、遇见小面、马记永、张拉拉)一年融资超40亿,单店估值以千万计。

但泡沫在2022年后逐渐破裂——头部玩家或收缩战线(2023年据媒体报道,五爷拌面曾关店600家),或折戟上市(和府捞面两次港股闯关失败)。

遇见小面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既不像和府捞面般高举高打,也不似五爷拌面疯狂下沉,而是用一线城市直营店稳住品牌溢价,借二三线城市加盟商扩大规模,讲起了“卖面赚流水,加盟赚利润”的故事:直营业务是基本盘:直营VS加盟收入占比是8.7:1.3,直营是重资产模式,加盟利润率更高。

但对于这样一门“高流水低利润”的生意来说,这种打法让单店收入更加缩水:公司2023年、2024年虽连续盈利,但平均单店净利润从18.2万降到16.9万;2024年净利润6070万元,订单总数4209万,相当于一单赚1.4元。

图片

这引发一个思考:资本当年疯狂投资,押注的是“中国版麦当劳”的标准化故事,遇见小面要靠一顿面32元的均价杀进二三线城市,赚加盟商的钱,这条路能跑通吗?到底是开店卖面更长久,还是卖食材给加盟商更香。

01 32元的小面:

门店多了,单店流水少了

开了十年的连锁面馆品牌遇见小面,在招股书中讲了一个“从一线到‘下沉’,从直营到加盟”的高增长故事:

2022年-2024年拓店超200家,营收从4.2亿元增加到11.5亿元,三年翻了近三倍。

不过,拆解核心数据发现,高增长的数据背后隐藏着两个难题。

其一,遇见小面收入增长的逻辑可能是“以价换量”,用开店速度对冲单店收益放缓。

遇见小面从广州天河区核心地段起步,主要卖重庆小面、豌杂面、酸辣粉等麻辣口味的面条,主攻一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新一线城市(成都、重庆、杭州等)的购物中心、写字楼区、地铁站附近,此前客单价(订单平均消费额)36元,比兰州拉面贵一些,比商场里的网红餐厅便宜,有点像“川味版的味千拉面”。

图片

为了吸引客流,2022年-2024年,遇见小面的客单价降到32元,不过,同店(营业至少300天的餐厅)翻座率微增0.2次(从3.9升到4.1)单店收益缩水

日均销售额从2023年的1.39万元降至2024年的1.24万元,相当于每单让利4元,单店日收入缩水1500元;

2024年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4.2%,说明145家老店,平均一家店2024年比2023年少收入21万。

图片

更值得关注的是,遇见小面不但在二三线城市卖得不太好(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0.4%),占GMV(总商品交易额)大盘81%的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门店,同店销售额下滑更明显(同比下滑5.1%)。

这意味着,遇见小面过去三年营收平均一年增长六成以上,多是加速开新店带来的。曾经关注该赛道的投资人李牧表示,相比追求开店速度,品牌更需要关注单店模型健康度

其二,遇见小面正在靠特许经营模式和二三线市场扩张,但“下沉+加盟”是把“双刃剑”

图片

它的高速扩张期在2021年两轮大额融资之后:2022-2024年,门店数从133家增加至360家;其中,2023年净增82家店,相当于每4.5天开一家新店,2024年净增108家店,提速到3天开一家店。

新店仍然以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直营店为主,但二三线城市加盟店的占比越来越高。截至2024年底,遇见小面二线及以下城市门店的占比提高到两成,另外八成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1/4左右是加盟店,3/4是直营店

但加盟店数量(81家)占比22.5%,收入贡献率只有13.2%;单店年收入(154.9万)不到直营店(358.8万)的一半(43%)。

餐饮从业者侯睿表示,同样发力加盟的乡村基,加盟店单店营收可以达到直营店的60%-70%,这一定程度上说明遇见小面的加盟店产出效率不高,暴露出品牌势能或管控能力的短板。

另一组数据也值得关注,遇见小面二三线门店的翻座率(3.2次/天),低于一线及新一线门店(3.8次/天),说明二三线市场消费者的接受度有限。

在李牧看来,遇见小面需要回答的是,当资本催化的拓店红利消退后,客单价32元的小面,能否在一线城市以外的区域跑通盈利模型?二线以下市场能否承接更大规模的加盟扩张?

02商业模式:卖面更赚钱还是加盟更赚钱?

在餐饮行业,直营与加盟的路线之争从未停歇,中式面馆玩家中走两种路线的都有。

主要走直营模式的和府捞面(2024年开放联营模式)曾在二次向港交所递表时披露2022年业绩:营收18.6亿元,净亏损2.3亿元,后续在2023年内部信中透露“2023年公司实现扭亏为盈”。

而以直营为主、加盟为辅的遇见小面,在2022年至2024年收入增长的同时,盈利情况也逆转了:2022年亏损3597万,2023年、2024年分别盈利4591万元、6070万元,这三年间,净利润率从-8.6%转正到5.2%。

遇见小面是怎么扭亏的,是靠卖面还是开加盟?

从收入结构来看,直营店是基本盘,2023年、2024年的收入占比都超过80%。以2024年为例,直营收入10亿元,其中堂食8.2亿、外卖1.8亿。

但看成本结构,食材(原材料及耗材)、人工(员工)、房租(使用权资产折旧)三项加起来几乎“吃掉”了近九成的收入。其中,食材占四成,人工占1/4,房租占两成。

图片

图源 / Pexels

在侯睿看来,直营虽然扛大旗,但属于重资产模式,依赖这种重资产的单店模型是它此前亏损的原因之一。

由于食材成本用于直营和加盟两种模式,我们把这一项抛开,只看人工和房租两项。遇见小面之所以在2023年、2024年盈利,一部分原因在于,把人工+房租两项的收入占比控制到了40%以内

侯睿提到,餐饮业普遍通过雇佣外包员工降低人力成本。根据招股书,截至2024年底,遇见小面有1443名员工,其中八成也即1138名为餐厅员工。也就是说,平均一家直营店对应4名正式员工

遇见小面还会雇佣外包员工,招股书显示,2023年、2024年一共雇佣过3678名外包员工。

相比于直营模式的“负重前行”,加盟模式的优势是,收入(即特许经营收入)增速快成本低。

特许经营收入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总部向加盟店供应核心食材的费用,以及加盟商支付的加盟费(特许权使用费)。2022-2024年,遇见小面的加盟收入复合增长率66.2%,收入占比13%左右;2024年涨到1.5亿元,由1.25亿元食材设备和0.27亿元特许权费构成。

相比于直营模式的三座大山,加盟模式无需承担租金,直接的人力成本较低(主要是督导团队),主要成本是货品及销售的成本,以及较低的特许使用费成本。

据连锁餐饮品牌负责人林超分析,按照行业平均水平,直营餐厅的综合毛利率在30%-40%区间,而加盟餐厅的毛利率可以达到50%-70%。

遇见小面在招股书中展示的是“两条腿走路”——“卖面赚流水,加盟赚利润”:直营店通过规模化销售面条,获取流水,但受制于高成本,利润率低,主要承担品牌占位市场的角色;加盟模式以轻资产模式赚取特许费与食材差价,成本可控,利润率更高,是利润增长的核心。

03面馆江湖:集体转向加盟,五年内行业可能整合

当遇见小面在招股书里多次强调“川渝风味面馆第一、中式面馆第四”时,中式面馆江湖暗战的场面终于又回来了。

图片

图源 / 遇见小面招股书

李牧分析,招股书中的第一是和府捞面、第二是李先生加州牛肉面、第三是老碗会(主打陕西手工面),不过,行业里一般是把遇见小面放到新中式面馆里,与和府捞面、五爷拌面对比。

和府捞面、五爷拌面这两大对手恰好代表了中式面馆的两种生存法则:加盟派五爷拌面用20元左右的客单价在北方二三线城市跑马圈地,巅峰期门店数达到千店以上;直营派和府捞面靠“高端路线”在一线城市商圈扎根,虽然客单价从50元下调至30-40元,但扩张的基础仍然是拉高复购率,打磨单店模型。

遇见小面走的是“中间路线”:一线城市用直营店维持品牌调性,二三线城市通过加盟攻城略地。

林超称,“直营保质量、加盟冲规模”,是餐饮资本化的主要路径。

一方面,餐饮连锁化率压力下,头部品牌必须通过快速规模化抢占市场,但直营模式又受制于资金和人力瓶颈,因此更适合落在高线城市维持品牌溢价;

另一方面,一二线城市餐饮市场已趋饱和,三线及以下城市成为新战场,更适合借加盟跑马圈地,可以把一部分成本和风险转移出去,相当于牺牲利润换规模。

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近几年,餐饮企业更倾向于从原来的“重资产”模式,向“轻资产”转变,“一些餐饮品牌来看,加盟商不仅分担开店成本,还能通过预付货款、设备采购等方式提供现金流”,侯睿补充道。

“两条腿走路”的策略看似讨巧,难点在于平衡术——过度开放加盟可能砸招牌,死守直营又难敌扩张压力。

遇见小面在招股书中规划了三个方向:出海、下沉以及“加大特许经营模式开店”,目标在2025-2027年每年新开120-200家门店,加盟店的比例会进一步提升。去年,它开始试水香港市场,目前开了6家店,主要在铜锣湾等商圈,定价比内地贵一些(人均60元)。

这场战事也在倒逼行业进化。数据显示,中式面馆市场高度分散,TOP5品牌市场份额不足3%,整合空间大。李牧预测,行业五年内可能出现整合,他看好既能借加盟快速圈地、又能用供应链守住利润、且资金储备充足的玩家。

尽管遇见小面账面躺着4219万元现金(截至2024年末),但绝对值偏低,再加上-2.42亿元的流动负债净额,流动比率仅0.5,意味着短期偿债压力较大。如果能成功上市,资金压力将大幅缓解,支撑扩张。

而它能否登陆港股以及IPO后的表现,也会影响行业走向。当资本不再盲目追捧“万店规模”,品牌比拼的不再只是开店速度,而是谁能更快建成跨区域供应链网络,以及在规模与品质间的平衡智慧。

在林超看来,遇见小面面临的两大考验是,能否将华南成熟的“工厂+配送中心+门店”的模式复制到中西部,打一场全国战役;守住北上广每单30元以上面价的同时,还要在二三线和15元档的街边店抢生意。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牧、林超、侯睿为化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m.ylfx.com/shangxun/58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