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灵兽(ID:lingshouke),作者:楚勿留香 ,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2025年5月8日,一声清脆的敲钟声在港交所响起,沪上阿姨正式挂牌上市。
这个起步于上海弄堂、主打血糯米奶茶的品牌,在资本的舞台上迎来了高光时刻。开盘价较发行价上涨68%。
但这并不是茶饮行业的孤例,而是一场集中爆发的资本盛宴的延续。
从2月的古茗登陆港交所,到3月的蜜雪冰城以“认购火爆1145倍”的姿态杀入资本市场,再到4月登陆纳斯达克的霸王茶姬,成为中国首个美股上市的新茶饮品牌。
整个2025年上半年,新茶饮行业正经历一场罕见的“IPO热潮”。而5月的沪上阿姨,则为这波上市潮画上了一个标志性的句点。
从门店争夺战转战资本市场,新茶饮企业扎堆上市背后,是企业主动寻求新融资通道,还是被动应对市场压力。
当热钱涌入,当聚光灯照耀,是谁在讲一个好故事,又是谁开始露出增长焦虑。
1
2025年,被行业称作“新茶饮IPO元年”。
短短4个月,4家头部新茶饮品牌完成上市。其中,蜜雪冰城市值超千亿港元,古茗涨幅超过150%,沪上阿姨暗盘认购高达3616倍……这一密集上市潮并非偶然,而是茶饮行业从增量转向存量、从拼规模转向拼效率的“阵痛”时期。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行业增长在逐步放缓,融资窗口紧迫,当下上市或许是最优解。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茶饮市场增速为18.8%,而2024年这一数字进一步降至12%左右。与此同时,门店总量却攀升至46.4万家,闭店数突破2万家,同比增长33.2%。
这意味着,行业增长已难依赖开店扩张,而是转向“你多我少”的存量竞争。
此外,一级市场融资也遭遇寒流。2024年,新茶饮行业投融资事件仅18起,数量腰斩。在风投机构将目光投向AI、硬科技等高成长赛道的背景下,新茶饮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现实。
此时IPO成为重要出路——不仅是募资手段,也是品牌背书与加盟商信心来源,更可提振市场,用资本加持给加盟体系添砖加瓦。
无论是沪上阿姨、蜜雪冰城,还是古茗等,均为以加盟为核心的扩张模式。
以沪上阿姨为例,其上市前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24年其99.7%的门店为加盟商经营,加盟收入占比高达96.5%。上市后,不仅能增强品牌势能,利于融资,更能提升“加盟吸引力”,有助于稳住和扩大加盟商队伍。
霸王茶姬更是明确对标星巴克全球化扩张路径,在其2024年GMV高达300亿元的同时,上市也是其进入更多国家、寻找全球合作者的重要动作。
霸王茶姬创始人张俊杰在公开演讲中曾说:“我们卖的是一杯连接80亿人的茶。”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港美资本市场态度回暖,释放了短暂的窗口期。
蜜雪冰城的成功上市打破“茶饮破发魔咒”。此前,奈雪、茶百道上市即破发,市值大幅缩水,使得新茶饮在资本眼中略显“鸡肋”。
而蜜雪上市首日暴涨43%、认购超千倍的现象,重新激发了市场热情。
资本市场的逻辑是对预期的下注,密集上市潮不仅是企业“排队抢跑”,也是一种对外部融资窗口的快速响应。
港交所、纳斯达克此时释放出的利好政策、资本偏好变化,构成了短期“最优出货窗口”。
因此,一连串“拥堵”的敲钟动作——实际上,是企业对生存周期、融资环境和资本情绪的精准判断。
2
资本市场火热,亮眼数据的背后,也存在挑战和隐忧。
如果说2025年是新茶饮企业的“上市年”,那另一个标签则是“压力年”。从表面看,这些上市品牌都拥有不俗的营收和扩张表现;但如果将数据拆解,我们会发现这场资本盛宴背后,也存在经营隐忧。
一是,收入增长放缓,单店表现有所下滑。
以上市表现最火热的沪上阿姨为例,其2023年营收33.48亿元,增长幅度达52.3%;而2024年却首次出现收入下滑,降至32.85亿元,同比减少1.9%。2024年平均单店GMV从2023年的155.9万元降至137万元。
2024年GMV为295亿元人民币的霸王茶姬,门店增速和盈利增速都在增长。
过去三年,2022年至2024年,其全球门店数量分别为1087家、3511家、6440家,几乎每年呈现翻倍增长态势。
这说明霸王茶姬仍处在快速发展期,从某种程度上看,其仍在通过不断开店扩大规模规模维持着较高的营收和估值。蜜雪冰城亦如此,2024年,蜜雪冰城收入为248.29亿元,同比增长22.3%,毛利为80.60亿元,同比增长34.4%,但其主要收入来源并非终端消费,而是加盟商对原材料和设备的采购。
这暴露出一个共性问题:加盟驱动的扩张模式下,企业营收未必等于终端的强劲需求,反而掩盖了门店之间的分化与门店的盈利难题。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门店都能盈利,这也与门店位置,运营能力等因素紧密相关。
二是,同质化竞争严重,创新有所放缓。
根据红餐网与咖门的联合报告,2024年茶饮行业上新速度放缓,从2023年平均6.2天/款降至7.2天/款,85%的新品集中于“经典奶茶+水果茶”品类。联名营销则进入“审美疲劳”阶段,超六成消费者表示对联名兴趣下降。
产品无创新,营销靠联名,价格靠打折——茶饮行业正陷入一种“效率型同质化竞争”,这不仅压缩毛利,更损害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三是,加盟体系“规模悖论”逐渐显现。
蜜雪冰城、沪上阿姨、古茗均为“高比例加盟”模式。以蜜雪冰城为例,其收入90%以上来自加盟商采购原料和设备,而非消费者购买产品。这种“旱涝保收”的模式在快速扩张时优势明显,但随着市场趋于饱和,问题也会随之放大,这是所有以“加盟模式”扩张的企业需要面对的共性问题:
加盟商盈利能力参差不齐,蜜雪2024年单店平均GMV同比下降,沪上阿姨县级市部分门店月营收不足10万元。
此外,加盟商信心下滑,加盟内卷严重。“一条街三家蜜雪冰城”成为现实,区域保护不足,导致“打工人变打工加盟商”。
同时,竞争也更为激烈,一条街上出现多家新茶饮门店。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竞争的加剧,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3
热潮之后,应是冷静的思考。
未来,新茶饮品牌如果不能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终将在资本退潮中暴露裸泳者。而在沪上阿姨、蜜雪冰城等头部品牌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探索方向。
首先,是向下深耕与区域效率重构。
沪上阿姨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比超过50%,并非简单地“跑马圈地”,而是构建起基于“小门店、低成本、强供应链”的效率网络。
2020年,其“小店型”策略将加盟门槛压至15万元,大大降低了县级开店门槛,搭配“四小时物流圈”,实现了“县县可达”。
但未来不仅要“广”,更要“深”。如何让县级门店也能有30%以上的复购率?这需要更本地化的产品、服务和运营——将门店打造为“场域”,将销售转化为“社区运营”。
同时,更要处理好亏损门店的问题,不然对品牌的伤害会越来越大。
其次,供应链是核心护城河。
在竞争进入比效率、比成本的阶段,谁能在供应链端打穿,就能赢得更多利润空间和定价权。
蜜雪冰城通过五大生产基地,将原料成本压低20%;霸王茶姬砍掉果茶品类,仅保留三大核心产品,做到8秒出茶、口味偏差率2‰,实现极致标准化。
沪上阿姨的供应链模式同样值得关注:20万亩原料基地+中央厨房+前置仓+冷链网络,构成了其控制食材损耗率(1.2%)的关键支点。未来,这种“全链路重构”将决定企业能否在内卷中跑赢。
最后,则是从“规模焦虑”走向“品牌温度”。
蜜雪冰城已不仅仅是一家卖4元柠檬水的企业,它是“雪王宇宙”的开创者,是“人设养成型品牌”的代表。
上市后,蜜雪凭借“雪王发红包”、“动画出圈”等动作,实现了品牌人格化,构建出情感链接。
未来的新茶饮,不再只是比价格、比口味,而是比“你在我心中占多大空间”。品牌不再只是LOGO,而是“带感”的生活方式。
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悬崖前的起跑线。虽然2025年上半年,新茶饮迎来史无前例的IPO高潮,但问题也随之显现。正如喜茶在今年2月所发的内部邮件中所言,新茶饮行业的“数字游戏”已经走到尽头,无意义的价格、营收、规模内卷正严重消耗用户对新茶饮的喜爱。
资本只是加速器,不是护身符。未来,谁能在效率与温度之间找到最优解,谁才能真正讲好那杯“属于自己的茶”。
在这场从街边巷口走向全球资本市场的长跑中,沪上阿姨、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古茗等品牌,刚刚跑完“资格赛”。
真正的马拉松,现在才开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m.ylfx.com/shangxun/64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