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科,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
孙翼,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副研究员
原文出自:《金融市场研究》2024年第12期
一、引言:金融科技的新篇章
在金融科技的浩瀚星空中,央行数字货币(CBDC)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为普惠金融之路增添了新的光芒。《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发〔2023〕15号)也将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列入数字普惠金融生态建设中。本文将深入探讨央行数字货币如何为普惠金融助力。从央行数字货币技术特征出发,分析其在现金支付、移动支付和跨境支付等领域的边际改进,以及与普惠金融体系相结合的“技术-经济”逻辑路径。
二、央行数字货币:普惠金融的新引擎
①央行数字货币的定义与分类。央行数字货币,作为数字时代中央银行的负债,具有法定性和数字性。它被分为零售型和批发型两种,前者面向公众,后者主要应用于金融机构间的交易活动。
②央行数字货币与数字普惠金融的逻辑一致性。央行数字货币在应对金融排斥等方面,与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显著的逻辑一致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银行账户覆盖不足、信用数据缺乏、跨境支付费用高昂等问题。
③根据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金融服务可得性、金融服务使用情况、金融服务质量是衡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维度。金融服务可得性与使用情况分别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反映了金融服务覆盖情况,即普惠金融的“普”;金融服务质量指标则反映了金融服务效果,即普惠金融的“惠”。
三、央行数字货币的普惠价值:基于“普”的视角
①拓展数字化支付边界。央行数字货币通过“账户松耦合”和离线支付的设计,使得金融服务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区域和群体,特别是那些传统金融服务和移动支付难以触及的偏远地区群体。适老化、助残化的设计,也便于普惠金融业务切实为弱势群体服务。
②提高数字化支付接受程度。央行数字货币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措施,能够提高公众对数字化支付的信任度,从而增加数字化支付的接受程度。
四、央行数字货币的普惠价值:基于“惠”的视角
成本和效率是金融服务质量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即G20针对普惠金融发展强调的“成本可负担的金融服务”。
①优化支付和借贷便利性。央行数字货币的数字化特点使其在支付便利性上显著优于现金,同时能够降低单一商业公司或私人支付系统对整个支付体系的影响,商业银行和各支付服务提供商将在新的体系下进行公平竞争。
②提升支付服务智能化水平。央行数字货币能够加载智能合约,提供更智能的普惠金融服务,如条件支付、约时支付等,从而提升支付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通过设置贷款使用条件,也能够避免小微企业贷款资金流入理财、房地产等与申请用途不匹配的领域,让普惠金融更“真”。
③促进跨境支付降本增效。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和使用,提供全天候跨时区的支付服务,将显著减少跨境支付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同时提高交易的可追溯性,降低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
五、展望:央行数字货币的普惠之路
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稳妥推行数字人民币,持续积累并适度开放试点数据,为定量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并根据最新进展分析趋势,不断完善理论。
②技术研究与教育普及的加强。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研究是系统运行的基础,公众接受是普及应用的关键。政府需要积极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知识普及和教育,让公众和金融机构充分认识央行数字货币的普惠价值。
③发行和推广环境的完善。建设一个多元化、高效能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需要金融系统中各参与方的共同努力。在试点过程中,要逐步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和推广所需的法律法规、应用标准、激励体系等,推动数字金融和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浪
作者:中国金融信息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m.ylfx.com/qukuailian/32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