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财经头条

机器人组团“营业”引爆声量场!产业链频刷进展 分析人士:未来2-3年或为量产关键期

翻跟斗、跑马拉松、做骨科手术……连日来,各显神通的机器人在重大展会及赛事上赚足了眼球。二级市场上,多支概念股股价亦闻风上涨。

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4月15日至5月5日在广州分三期举行,首次设立的服务机器人专区集结了国内多家厂商的产品。有擦窗机器人参展商向记者透露,“客户当场下定金,展会期间已收到的定金达上千万元”;有主营配送及迎宾服务机器人的企业称,“10台展示样机9台被抢订,展会后将直接交予客户。”

与此同时,产业链上关于产线建设、技能包迭代、新品研发进展的消息不断传来。在此情形下,机器人行业的“iPhone时刻”何时来临?人形机器人何时能走入家庭场景?记者多方采访获悉,机器人真正实现量产尚待时日。除技术因素外,还有成本、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突破。

服务机器人斩获“海外offer”

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在全球市场中处于重要地位,2023年已占据近40%份额。

在关税战背景下,本届广交会首次增设的服务机器人专区依旧人气爆棚,主要展品包括巡检机器人、医疗机器人、餐饮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机器狗等。

首次参加广交会的苏州穿山甲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携餐饮配送机器人等产品参展。记者获悉,开展首日上午该公司就收获13个订单,5天展期共拿下约300万美元订单,成功签约4家美国客户。此外,公司在广交会现场展示的10台样机中,9台已被抢先预定,展会结束后将直接交付客户。

深圳市鸿绪锦科技有限公司展出的擦窗机器人引来境外采购商驻足交谈。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外销占比达九成以上,去年全年出口量同比增长超25%,公司业务结构几年前已调整,因此受关税战的影响非常有限。

该负责人进一步表示,“每届广交会,我们至少推出两款以上具备资质、带有全球专利的产品。今年广交会,来自欧洲、俄罗斯等地的客户来看了产品后更有信心,现场就下定金,他们也希望能赶上接下来的销售旺季。粗略统计,展会期间已收到的定金达上千万元。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意向订单较多,有境外客商还希望能代理我们的产品。”

此外,能“滚着走”的机器人、“骨科大师”手术机器人等产品同样吸睛。

“球体滚动前进且无需额外的姿态稳定机构,因而能量效率高达腿足机器人的8-9倍,可连续工作10h或行驶120公里。”据介绍,逻腾科技展出的球形机器人(RT-G)搭载多种传感器和摄像头,能在水域、陆地等非友好环境下执行巡逻、监控、探测、救生、对抗、处置以及查打一体等多种任务。目前该公司的两栖智能机器人产品已在国内多家民航机场、地下综合管廊、石油化工园区等投入使用。

元化智能科技展出的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由机械臂车、导航仪车、主控台车三大部分组成,可辅助医生进行全膝关节、髋关节与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公司方面表示,该机器人优势包括:自研的导航系统算法可将导航定位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假体安放准确率显著高于传统手工手术。截至目前,其已在全国完成超4000余例手术。

美的集团(000333.SZ)方面告诉记者,美的人形机器人目前正在进行迭代,开发打工的技能,包括双足的迭代,整机将于5月正式亮相。据透露,美的人形机器人计划于5月6号从佛山美的全球创新中心出发,赴美的旗下“灯塔工厂”之一的美的冰箱荆州工厂打工。

当下,人形机器人在商业化场景的落地显然更快,市场也极为关注该类机器人进入家庭“做家务”的节点,高工机器人产业所所长卢瀚宸表示,“家庭场景的落地需要解决成本、交互、安全性和自然性、伦理问题三大障碍。目前来看还有不小的差距,乐观判断2030-2031年有望迎来拐点。”

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驱动,服务机器人产业前景被看好。沙利文资料显示,预计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约30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逾1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0.3%。

行业内有观点称,2025年将是机器人爆发的临界点。不过在卢瀚宸看来,需要对“量产”报以谨慎乐观的态度,这其中的关键在于量产落地应用的闭环,从这个角度看,短期内实现真正“量产”并交付应用依然有不小的难度,预计未来2-3年会是较为关键的时期。

“目前规模量产核心的卡点还是技术实现的问题。”卢瀚宸表示,成本虽是其中影响因素之一,但当技术能力真正能满足落地应用需求时,中国的供应链基础足以支撑规模化应用,并满足对成本的预期。

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产业链公司。PCB厂商世运电路(603920.SH)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产品供应,目前出货量不是很大,因为大部分终端设备都还在前期研发调试阶段。

柯力传感(603662.SH)在机器人领域的产品包括六维力传感器、力矩传感器等。公司证券部人士介绍,触觉传感器正在做研发,但还没有出研发成果;六维力传感器产品方面,有一个协作机器人的客户已经有小批量订单,目前的体量对业绩的影响非常小。

“总体而言,机器人所用的传感器比其他应用领域的要求更高、设计更复杂。”上述柯力传感公司人士表示,传感器的设计与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有关,即使是同样的六维力传感器,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设计结构、技术参数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有厂商人士称,灵巧手研制难点在于确保手指的灵活度、算法指令的精准传达等。灵巧手核心零部件涵盖电机、关节处弹簧、驱动芯片等,手指等部位一般使用橡胶,若要进一步提升“手”的承重量,对软硬件技术、部件材质等都将提出更高要求,成本也会进一步攀升。

金发科技(600143.SH)相关人士表示,未来,单个机器人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用量将呈增长态势。核心推动力包括机器人外表的多材化,内部结构件的“以塑代钢”等。不过,机器人也对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机器狗腿部、人形机器人骨骼、连杆等用材需要耐摔,内部支撑件刚性要足够强。

记者从金发科技方面获悉,人形机器人的雷达外壳、存储器、通讯模块连接器、电池组外壳、执行器齿轮、面罩、胸腔、灵巧手皮肤及关节等,均可应用公司不同类别的高端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以塑代钢”、轻量化趋势下,PEEK被视为机器人“减重”的关键材料。

对于PEEK材料替代金属的可行性,山西证券在研报中指出,PEEK的比强度、介电常数、耐化学性等性能全面优于普通金属,尤其是比强度指标,约是铝合金的8倍。此前,特斯拉第二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Gen2采用了PEEK材料,使机器人重量减轻10公斤,行走速度提高30%,以及整体平衡力、全身控制和续航能力均得到提升。

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具身智能产业的加速发展正引爆市场对PEEK材料的需求,中研股份(688716.SH)、沃特股份(002886.SZ)、新瀚新材(301076.SZ)等多家上市公司均在PEEK赛道有相关布局。

据上述金发科技人士透露,公司在多年前已具备PEEK聚合的中试产业化技术,公司在改性PEEK材料方面将持续投入,现在相关产品在汽车、电子电气、机械等领域已有应用。“PEEK材料是我们未来的重点发力方向之一”。

不过,多位业内受访者告诉记者,目前PEEK材料尚未在机器人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除成本昂贵外,还要解决材料的性能问题。

“在机器人内部不同的结构实现‘以塑代钢’,首先要有一套整体的方案,看材料的性能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要求,然后配合客户整个的产品结构设计,加工成型一整套的解决方案。”金发科技营销总经理助理洪先军表示。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中国市场已有11家主流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在2024年开启量产计划,其中有6家如宇树科技、优必选(09880)、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众擎机器人、乐聚机器人等厂商2025年量产规划超过千台。

集邦咨询预计,中国市场2025年人形机器人本体产值将超过45亿元人民币,加上马斯克关于Tesla Optimus 2025年数千台量产目标,预计头部本体厂商的量产计划将拉动中国市场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供应链生态布局与完整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m.ylfx.com/toutiao/59670.html